人造文化石:
上世紀50年代,美國建筑設計師們喜歡用天然石材來展示建筑外觀自然效果。由于貼在外墻的天然石才,很重,好品種又很有限,越漂亮的,放射性卻越高。60年代,一個叫梅森的泥水匠,突發靈感,發明了“人造石”的原理。Owens Branch和MAYASTONE公司攻克和完善了相關技術,開發出了上百種不同形態、不同色澤的石頭。這些石頭將有限的天然美石無限使用,也給了建筑設計師們無窮的靈感。因為她賦予了現代建筑不同的文化和思想,所以,被取名為“文化石Cultured Stone”。她較之天然石頭:更美觀、更健康、更恒久、更輕質。她的市價比天然石頭高很多。她主要被用在昂貴的別墅的外墻。因此建筑人稱其:“別墅文化石Cultural stone villas”。
如今“文化石”已是全球開花。哪里有別墅,哪里就有“文化石”。
在石材行業,只要提到“文化石”,人們就知道指的是品質最好的外墻人造石材。
鑒別用于外墻的文化石之品質主要從以下幾點來考核:
一、色彩、紋理、搭配效果(藝術效果)是裝飾石材的生命力。
1、色彩必須自然、和諧、美觀厚重;
2、表面紋理真實、自然、清晰,與天然石頭幾乎完全一樣(用現代模具技術和材料對精選的天然石頭進行完全復制);
3、石材不扭曲、不變形,相同形狀的石頭較少,搭配效果才自然、美觀、賞心悅目。
二、綠色、安全、持久
1、顏色持久、幾乎不褪色。(1)必須用最抗老化、最不易褪色的顏料。
2、體輕、防脫落。每平方米質量≤35KG,每立方米密度≤1300KG。必須使用高強度、輕質且無輻射的骨料,一般首選浮石作骨料,其次是高強度的輕質陶粒。
3、無毒,無輻射(內照射指數≤0.6Bq/Kg,外照射指數≤0.8Bq/Kg);
4、抗風化。要抗風化,表面強度就必須要高。
5、防水(吸水率17%,防護處理后2.5%)。歐美日的人造石在出廠前上就做了很好的表面防護處理;國內普遍是在產品上墻后10-15天做防護處理。
6、耐腐蝕 即 耐酸耐堿(經0.01mol/L鹽酸溶液和0.01mol/L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后,石材表面無明顯損傷,無砂漿塊掉落現象,并恢復至原狀);
7、抗凍性能(在零下30℃到零下10℃條件下經過50次凍融均無剝落、無斷裂現象。); 8、耐人工老化性(150H),無明顯變化;
9、表面不泛堿和鹽霜。(這其實就是脫堿,水泥脫堿了,混凝土的構造就被破壞了,壽命會受到影響);
10、抗折強度不能太低?拐蹚姸鹊偷漠a品,運輸損耗和施工損耗太很大。上墻后一段時間,會出現裂紋----粘貼材料收縮(熱脹冷縮)時產生的力量會拉斷文化石,所以出現裂紋;來自墻體其他力量也會拉斷文化石。